在农村,人们在葬坟选址时,一般要遵循一些老规矩,也叫老话。“坟后一尺低,财散子孙稀”就是这样一句老话。
那么,这句老说是什么意思,坟后面的“一尺低”,其范围到底指什么地方?
这句老话来源于民间的风水顺口溜,类似的话还有“坟后四尺低,子孙皆无妻”、“坟后慢慢低,必定取三妻”等。
而与老话中地形相反的说法,也有同样的风水顺口溜,比如,“坟后高又高,子孙称英豪”等。
从这些顺口溜的说法可以看出,民间葬坟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老规矩中,坟墓选址的地势,以前低后高为好,而前高后低则是不宜葬坟的地势。
这样的传统观念,不仅葬坟如此,民间建房选址也同样如此,民间称之为“阴宅与阳宅同理”,也就是阴宅和阳宅的选址,在传统观念上大体一致,只是在选址时,一些细节上略有差异。
展开剩余83%比如,农村就流传建房选址方面的顺口溜说,“前低后高,世出英豪;前高后低,长幼昏迷”、“前低后高,步步登高,一代会比一代高”、“前高后洼,不孤就寡”等。
如果我们将建房和葬坟的顺口溜进行比较,就可以看出,两者之间的选址观念是一样的,都是要求前低后高为好,以前高后低为不宜。
那么,我国古人在建房和葬坟时,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选址观念呢?
一、从我国气候特点来看
我国位于北半球,位于季风性气候带,冬季有寒冷的北风和西北风,因此,我国古代建房时,为了躲避寒风,大多以坐北向南为好,玄武位高隆,也就形成天然的避风屏障,阻挡寒风。
而朱雀位(南方)较低,且地势平坦开阔,到了夏季,炎热的天气,又是多雨的季节,需要有风吹拂,这个季节吹的是东南风、东风和西南风,这种风可以吹入房屋内,既可以吹走屋内的湿气,又可以让屋内凉爽。
古代将这样的建房格局称之为“藏风纳气”或者“藏风聚气”,即躲避寒风,而接纳暖风或者让暖风吹入聚集生气。古人认为,这种建房选址更利于家人的身体健康。
这方面的说法是一定科学道理的,也被现在的建筑科学所认可。
由于古人认为,阴宅也是“宅”,其选址的道理与阳宅应该是一样的,于是,古人就将“藏风纳气”或者“藏风聚气”理念,从阳宅推及到阴宅,以表孝道。
二、从我国古代传统民俗观念来看
房屋或者祖坟后方,即玄武位,被认为代表家庭或家族的根基与靠山。如果玄武位的地势高隆,就像一个人坐着椅子一样,有靠背,也就有了依靠,没有后顾之忧。
古代风水习俗中强调“山管人丁水管财”,这种说法对民间习俗影响非常深远,并由此衍生出很多的民俗说法。
所谓“山管人丁”,实际上最被的时候,指的是房屋的靠山,即玄武山,也指包抱抄的青龙山和白虎山。
主要是因为古代在生活经验中,充分体会到房屋的靠山和左右山,在躲避寒风的重要作用,不仅关系的家庭成员的平时身体健康,还会影响生育健康、幼儿成活率等繁衍问题。
不过,到后来古人将“山”的范围不断扩大,将周围的其他山以及前面的案山和朝山也纳入考察范围内。
所谓“水管财”,在农耕时期,水是农业的命脉,粮食作物能否获得收成,水是最关键的因素。
古代农村,农民为了便于耕种,一般把房屋建在耕地较高的地方,到了井田制后,这种情况就更明显。
人们在房屋内生活就会使用水,也会产生废水,对于农民来说,家里的废水并不“废”,而是被视为财富的“肥水”,可以让粮食增产。农耕时期的粮食就是最好的财富。这就是“水管财”的来源。
旧时农村,一般来说,房屋前面的耕地都是自己家的,面后面的耕地不一定是自己家的。家里的“肥水”往前面流出,就流到自己家里耕地内,也就变成了财富,如果往后面流,就不一定流到自家的耕地内,变不成财富,还会散失了财富。
农村有一句俗语说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,其原本的意思就是如此,肥水流到自家田里就是财富,肥水外流就不是财富了。
农村建房习俗中,对大多数人家来说,仍然传承了庭院的排水汇聚后往门前流出,忌讳从后面流出。
民间将这种观念同样推及到阴宅,忌地表水从坟后流走,而是往坟前流去。
讲清楚了这些背景,我们再来理解“坟后一尺低,财散子孙稀”这句老话,就好理解了。
坟后一尺低,说明坟后没有靠山,地势低洼,虽然只有一尺低(当然也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),但坟前的地势要高于坟后的地势。水往低处流,坟地的地表水也就往后面流走了。
财散子孙稀,按照上文所说的民间的传统说法,坟地的地表水往坟后流,传统观念认为不聚财,反而会使财富丧失;坟后没有靠山,靠山管人丁,家里失去根基,人丁也就不旺。
这种说法,是一种民俗方面的说法,是古代风水习俗中的一种文化的具象表达,免不了要带一些迷信色彩,没有科学依据,我们只能视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。在解读这句老话时,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陷入迷信之中。
发布于:湖南省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