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中的长丰(双凤)经开区万里小区电动车停车棚内,350个充电位上闪烁着点点绿光,居民飞线充电已成为过去;凤霞苑小区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,斑驳楼体披上“新衣”,沥青道路平整延伸,1300个规范停车位与休闲广场相映成趣;半岛一号小区,居民通过人脸识别系统“刷脸”进入,人工智能平台正默默守护着居民的安全与便利。长丰(双凤)经开区这片沸腾的土地上,一场以“绣花功夫”推进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变革,正在重塑长丰(双凤)经开区的肌理与气质。
图为长丰(双凤)经开区半岛一号小区
环境焕新:城市“疤痕”变身乐美空间
在阜阳北路高架与滁河干渠交口处,新栽的苗木生机勃勃,规划整齐的停车位取代了堆积多年的建筑垃圾。“这里以前建筑垃圾、荒草比较多,到夏天的时候,蚊虫多,气味都比较大。现在周边也搞了绿化,地面也做了硬化,环境提升很大。”附近居民对此赞不绝口。
在“三高一场”环境整治中,长丰(双凤)经开区相关部门通过绿化、硬化等措施,让空地不仅实现了环境的提升,还发挥出应有的“价值”。一位保洁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:“清理之后的地方补植绿化、规划停车位,改善了环境,也方便了周边群众。”
为扎实推进“三高一场”环境综合整治,长丰(双凤)经开区通过无人机巡查、脚步丈量、入户排查等方式组织摸底调查,建立问题清单,明确责任部门,确定整改时限,全力推进拆违治乱优化沿线环境、复绿增绿扮靓对外窗口、统筹攻坚环境提档升级,加速推进环境面貌改变。
“长丰(双凤)经开区成立专班,重点围绕毁绿种菜、乱搭乱建、垃圾乱堆乱放,开展地毯式摸排和集中整治,全面提升长丰(双凤)经开区‘三高一场’沿线环境。”长丰(双凤)经开区综合执法中心副主任吴杰信心满满地说道。
图为长丰(双凤)经开区综合执法中心人员正在对润梅路开展检查
针对居民反映润梅路上占用市政道路乱堆乱放、搭棚设点、流动摊贩等各类违规行为而导致路难走、车难行、味难闻等问题。今年6月,长丰(双凤)经开区管委会联合县城管局、县公安局、县市场监管局对润梅路开展集中整治,清理违规搭棚31处、流动摊贩226处、“僵尸车”13辆,同步开展政策宣讲500余人次。同时,为防反弹,长丰(双凤)经开区综合执法中心创新实施“网格化+定岗制”管理模式,接入AI智能识别系统,构建“发现—处置—反馈”常态化闭环管理机制。
“以前接送孩子上学堵半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,现在好了,畅通无阻,特别高兴!”以前经常送孩子上学被堵的一位市民竖起大拇指说道。此次专项整治不仅清理了物理上的“肠梗阻”,更疏通了困扰居民多年的“心头堵”。干净、有序、美丽的环境是城市的幸福底色。
精细化理念渗透至微小空间。长丰(双凤)经开区持续强化管控,通过细化工作措施、提升工作标准,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,将绿化带岛头被精心打造为“微型花园”,通过科学设计植被缓冲带降低交通事故风险,同时以季节性花卉组合强化道路引导功能。这些曾经被遗忘的边角地,如今成为缓解驾驶疲劳、提升景观品质的“城市睫毛”,全力打造优美、有序、文明、宜居的人居环境。
功能升级:安全融进万家灯火
夜幕降临时,凤巢社区北辰天都小区的消防通道指示灯在雨中泛起暖光。物业公司项目经理朱礼宝按新制定的《消防设施日检制度》进行巡查。这个因开发商破产导致消防系统维护缺失的小区,如今压力表指针稳稳停在0.2MPa的绿色区域。
“安全感是居民最朴实的诉求。”凤巢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燕诉说着改造过程的艰辛:残缺的消防管网图如同“迷宫密码”,200万元资金缺口横亘眼前,维修基金冻结更似雪上加霜。社区干部多方奔走迎来转机,长丰(双凤)经开区管委会创新运用“政策工具箱”,通过应急民生工程立项解决资金问题,该小区被列为2024年“消防无水小区”进行改造,组织五方技术交底会破解施工难题。半年后,当第一股清水从消火栓喷涌而出,73岁的李奶奶摸着不锈钢管道说道:“这水流进的是咱老百姓的心窝子。”
数据显示,长丰(双凤)经开区通过类似模式对辖区内3个“消防无水小区”进行了改造,惠及居民5000余户。
凤梅社区凤梅佳园西区老旧小区改造现场,工人们正为2900户居民升级24万平方米生活空间。这个容纳5412户的超大型回迁社区历经18年风雨后迎来新生;拆除2800㎡违建腾出5处休闲广场,新增1300个停车位终结“抢位大战”,安装78组充电桩让“飞线充电”成为历史。“改造成效好不好,老百姓最有发言权!”凤梅社区党委书记王文佳指着施工公示栏强调,居民全程担任“项目监理”。
在金兰社区金地雅苑小区配电房,技术员正在记录双回路供电系统的运行数据。这个始建于2006年的小区,曾因单电源供电系统难以承载407户现代化用电需求,导致频繁跳闸。
金兰社区党总支书记耿静拿出工作台账,娓娓道出治理密码:召开6场“三位一体”圆桌会,进行6轮入户走访逐一化解反对声浪,最终将单回路改造成双电源。如今,配电房里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显示负荷数据,正如居民安稳的民生节拍欢快跳动着。
文明浸润:数字化激发社区共建热情
在梅冲湖社区,一块蓝色二维码正在重构社区治理生态。2024年该社区推出的“书记信箱‘码’上办”平台,将传统信箱升级为“24小时不打烊”民情直通车。
走进梅冲湖社区冠徽苑小区,电梯轿厢墙上“书记信箱‘码’上办”的蓝色二维码格外醒目。居民扫码后,可直接上传文字或照片反映问题。“以前找书记要专门跑社区,现在买菜路上随手一拍就能提交。”李阿姨展示着手机里的处理反馈,她反映小区负一楼环境卫生差的问题,从扫码提交到清理干净仅用2小时。
为破解“重收集轻落实"难题,确保“书记信箱‘码’上办”平台高效闭环运转,社区构建“党总支一小区党支部一红色小管家”三级联动和“1+4+N”工作机制(1个党员先锋队+4个网格+N个责任人),34名红色小管家包联85个楼栋网格,24小时响应诉求,176部电梯全覆盖设置二维码,形成全天候民情收集网络。
梅冲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孟磊介绍道,平台采用“三事分流”机制:红色小管家3天内解决“小事”;社区党总支5个工作日内攻坚“大事”;“梅烦恼”民情解忧工作室个性化调解“私事”。
同时为确保平台发挥实效,该社区还建立了“红色督办”体系,建立健全跟踪反馈机制,设置阳光公示墙,每月公示问题清单及处理结果,每周进行回访;建立积分兑换池,居民参与评议可获积分,兑换家政、洗车等12类奖励;聘请32名快递员、外卖骑手成为“流动探头”,累计上报井盖破损等隐患21条。这套以党建为轴心、数据驱动的闭环体系,有效提升了问题响应速度与处置效能,让“指尖上的民意”转化为看得见的治理成果。
“每个扫码背后都是信任的托付,我们要让‘指尖上的民意’真正落地有声。”梅冲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孟磊说道,在这方小小的电子信箱里,科技的温度与党建的红色力量正交融共生,持续释放基层治理的乘数效应。
(孔根龙 朱涛)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